首页 > 资讯 > 双创能帮到地方经济么?|双创漫谈

双创能帮到地方经济么?|双创漫谈

导语:以创新创业为契机,搭建新经济生态。不管大小,着手造个小雨林。

导语:近两年,每逢经济波动,质疑声中,少不了的笔伐对象就有“双创”。作为本届政府最重要的施政内容之一,批判者的视角也大体类似上届政府的“四万亿”。比如双创浪费了社会资源,通过补贴制造了经济泡沫,创业误导了大学生等等。双创从业者角度,类似讨论圈内其实不少,但不耽误大家每天都在想办法规避与解决问题,做有价值的探索。局外视角,则真切感觉到,对“双创”还有诸多信息不对称,及误解。利用疫期闲暇,创头条特推出“双创漫谈”系列,意在梳理相关“小问题”,更多意在于圈外沟通,算是给“双创”科普。也期待圈内同仁可参与讨论,赐文更佳。

这几年搞双创到处跑,一个普遍感受是,地方政府都期待以创新创业为契机,寻找到新的增长点

600.jpg

没办法, 房地产作为引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得换发动机。

但谈何容易。

传统做法就是,招商。找大品牌、大企业,给地免税给钱,直接移植。比如上海之于特斯拉,合肥之于蔚来,成都之于锤子手机,各地富士康产业园等。

前几年独角兽流行时,各地都在抢独角兽。很多大公司,主业亏钱,但政府补贴却赚钱了,也算一景。

这种做法,无非是拼政策,看哪个政府愿意拿更多的时间出来,换可能性。

但结果其实靠运气。一方面目标所在地会加高护城河;而且,不确定性实在太大。比如企业移植过去后走下坡路,比如政策红利吃完后又被撬走,甚至厂房宿舍都盖好了,企业各种原因干脆都不来了。

这不是瞎扯,每种“比如”,都有活生生的案例。

媒体乐于传播企业被政府招商贻误和谋害的事情,而实际上,政府被国内国外企业套路更是屡见不鲜,不被主动传播罢了。

更好的方式则是以创新创业为契机,搭建新经济生态。不管大小,着手造个小雨林。

当然不是引进几个孵化器那么简单。

关键在于:一要当地产业;一要用好双创手段;操作上,目标清晰、有序组织;心态上,别太着急。

最简单的就是,当地有主导产业,但其组织相对自由和无序,政府缺乏更长远的扶持与规划,甚至作为传统产业已经遇到了问题。如果通过双创进行升级,就会变得很有操作空间。

比如,垂直性科院机构的引进与合作,专业孵化器的引入与运营,创新型创业公司的吸引,对口人才的拓展与输入,行业政策的优化等等。

案例如义乌,这几年为了增强小商品附加值,在有意识加大设计、大数据环节生态的搭建,颇有起色。

还有蛮多工业、制造业聚集的地方,在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式,提升运营效率,做产业升级,都值得期待。

其次是,当地有高成长型或成熟的龙头企业。本来在其周围就已经散落了生态合作伙伴,如何有序将其组织起来,并通过引入、政策等手段,促其提升,很值得尝试。

最好的案例莫过于杭州的未来科技城,将散落的阿里生态,完美外化和集中,其表现和成效首屈一指。这是个很有借鉴意义的案例。

尤其在国有企业集中的区域,如何通过双创的体制创新,加上国有企业积累的资源、已有的生态链,释放生机与可能性?

企业如能藉此做到内部改革,外部开放,对很多地方的经济转型升级都是利好。

国家发改委去年开始在尝试做大中小企业融通实验,算是开了个好头,很期待其的深入开展。

粗略估算过,政策移植个成熟企业的成本和风险,比起因地制宜搭建小生态来,都要高蛮多。

有些地方的苦恼在于,觉得并没有深圳昆山这样的产业基础,也没有阿里华为这样的龙头企业。怎么办?

好像没啥具体办法。一方面,绝大部分地方都有特色基础,深浅而已,真要无中生有,就只能靠解放思想,或外部引入了。另一方面,不能期待每个地方都变成杭州深圳,中国经济本身也就是个大生态


创头条“双创漫谈”系列,旨在以千字小文方式,讨论双创“小话题”;同时尝试“面向圈外的双创科普”。欢迎参与讨论,贡献话题,更欢迎赐稿,邮箱:tougao@ctoutiao.com

来源:创头条 查看原文
点赞0
收藏5
水草
水草
用户评论
游客
发布
©2021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京ICP备15013664号-1
登录 注册
登录
完成注册

快捷登录

请激活账号

为了能正常使用网站的评论、编辑功能及以后陆续为用户提供的其他产品,请激活账号。

您的注册邮箱: 修改

重新发送激活邮件 进入我的邮箱

如果您没有收到激活邮件,请注意检查垃圾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