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创头条获悉,近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先进储能材料与技术研究组通过开发高容量和高倍率的正负极核心材料,负极可控工业化预嵌锂关键技术、可修复高稳定性负极表面SEI膜的构建,高效电荷传输的正负电极制备技术以及可控的穿孔集流体设计技...
创头条获悉,近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先进储能材料与技术研究组通过开发高容量和高倍率的正负极核心材料,负极可控工业化预嵌锂关键技术、可修复高稳定性负极表面SEI膜的构建,高效电荷传输的正负电极制备技术以及可控的穿孔集流体设计技术等,成功研制出长循环寿命的碳基锂离子电容器单体。其单体实际容量780F,高倍率(100C)循环10万圈容量仍然保持95.7%以上(专利CN202011465356.4;CN202011465546.6)。
研究组实验条件及产品性能
据了解,锂离子电容器是一种介于超级电容器和锂离子电池之间的新型储能器件,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可快速充放电、长循环寿命和高安全性能等优点,在轨道交通、电动汽车的能量回收和加速启动、新能源发电、航空航天和国防军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目前,由于技术复杂、成本高等原因,锂离子电容器关键产业技术及高性能原材料技术基本掌握在国外企业的手中,如美国Maxwell(已被特斯拉Tesla收购)、日本电子ACT公司、JM Energy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