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过去,社会关注的聚光灯更多是打在大型企业身上,而占据我国企业总数超过99%的中小企业,却常常处在不被看见的角落里。 变化正在发生。“政策的手”和“市场的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合力托举“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不仅扶持政策密集推出,资本也蜂...
过去,社会关注的聚光灯更多是打在大型企业身上,而占据我国企业总数超过99%的中小企业,却常常处在不被看见的角落里。
变化正在发生。“政策的手”和“市场的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合力托举“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不仅扶持政策密集推出,资本也蜂拥而至,希望培养出更多的“小巨人”企业。
虽然一直以来,从中央的顶层设计到各个省区市的区域政策,都在不断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为他们“铺路”和“赋能”,但进入2021年,政策的力度、指向性、针对性、和操作性都明显加强了,尤其是针对制造业。这不仅是为了助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成为“中国智造”,也是为“补链强链”不被“卡脖子”创造有利外部条件。
而另一方面,资本也在涌向制造业尤其是“专精特新”企业,势头之迅猛甚至超过了上一轮互联网带来的投资浪潮。尤其是科创板推出和北交所成立之后,嗅觉敏锐的投资机构们蜂拥而至,拼命寻找着发现未来“小巨人”的一切可能。
俗话说,企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钱,“两只手”都在发力,在政策红利和资本追捧之下,“专精特新”们准备好了吗?
政策“组合拳”密集出台,“专精特新”成产业热词
“专精特新”是工信部在2011年发布的《“十二五”中小企业规划》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其中还明确指出:要“将‘专精特新’作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所谓“专精特新”,指的是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中小企业,其中,大部分“专精特新”企业来自制造业。走“专精特新”道路的目标,就是让我国的制造业从“三低一弱”(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质量和弱品牌),逐步走向“三高一强”(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质量和强品牌)。
到了2021年,随着这4个字频繁出现在重要政策文件中,“专精特新”也成为了产业热词。
2021年1月,财政部、工信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宣布中央财政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将安排100亿元支持10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3月,“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推动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优势,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之后,工信部副部长徐晓兰也对外透露,要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孵化带动百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10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0家“单项冠军”企业。
7月,工信部、科技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指导意见》,明确完善金融财政和人才政策措施,用好现有资金渠道,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而在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也指出,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但让扶植“专精特新”的政策更精准、更可操作的,是被外界称为“1+2”政策“组合拳”的3份文件。
11月6日,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和《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前者从中小企业的问题和需求出发,聚焦创新引领、融资支持、数字化发展、绿色发展、质量和管理、人才素质等多个维度,提出了11个方面的34条具体措施;后者则政策和服务“双管齐下”,提出了涵盖财税支持、信贷支持、直接融资支持、产业链协同创新、创新能力提升、数字化转型、人才智力支持、助力开拓市场、精准对接服务、万人助万企活动等在内的10项实事和31条具体任务。
11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的通知》,从加大纾困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推进减税降费、灵活精准运用多种金融政策工具、推动缓解成本上涨压力、加强用电保障、支持企业稳岗扩岗、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着力扩大市场需求、全面压实责任9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举措。
这份通知,涉及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民银行等13个部门和各省级人民政府,可以说是多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共同为中小企业纾困解难。
而让“专精特新”走入大众视野的还是北京证券交易所的亮相。11月15日,北交所正式开市,为科技创新型的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途径。在首批上市的81家企业中,有16家为“小巨人”企业,50%以上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工信部发布了3批“专精特新”企业名单。根据工信部在2021年11月透露的数据,目前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62家,带动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万多家,入库企业11.7万家。
作为“专精特新”企业中的佼佼者,在最受关注的4762家“小巨人”企业中,超五成研发投入在1000万元以上,超六成属于工业基础领域,超七成深耕行业10年以上,超八成居本省份细分市场首位。而已上市“小巨人”企业有300余家。
而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最多的省份前三名依次是浙江、广东和山东,三省合计约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能有多厉害?“含金量”能有多大?
无论是因为疫情之下全球供应链的异常紧张,抑或是由于全球贸易趋于保守,世界各国都开始越来越重视产业链的自主可控和“补链强链”,这也是“专精特新”被高度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无论是产业竞争,还是国家竞争,都不是几家大企业之间的PK,而是整个产业链的比拼。
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可能并不起眼,但却不可或缺,甚至举足轻重。“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能有多厉害?“含金量”能有多大?
“以为只有芯片会卡住手机厂商们的脖子?”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天宇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他以每部手机都要使用的功能性涂层薄膜为例,有一家日本供应商能够占据全球50%以上的市场份额。
“从体量上讲,这家公司就是一家小企业,而且不见经传,但其在产业链中的定价权和供应链中的议价能力非常强,再大的手机厂商,你要是跟这家小公司搞不好关系,可能连手机都生产不出来。”朱天宇如是说明“专精特新”小企业的厉害。
据记者了解,涂层薄膜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它帮助手机、电脑、3C家电等各类产品实现防静电、防雾、耐脏、耐指纹、硬化、自修复等性能。但目前制造涂层材料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日本,而能够进行涂层加工的企业则集中在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在我国,目前主要是使用已经完成涂层的功能膜材料。
“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消费电子行业非常先进而且非常强大,涌现出索尼、东芝等一大批大型跨国公司。但90年代以后,它们进入经济调整期,大量消费电子产品企业调整策略成为to B的公司,开始走‘专精特新’的道路,向产业链上游发展。”朱天宇说。
朱天宇解释说,定价权的意思就是人无我有,或者你不在我这儿买,你就很痛苦,很难受。掌握产业链定价权的,可能是技术的原创者,也可能是技术的集成商,两者都很重要,也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大家不一定知道它们的品牌,但是它们在产业链中至关重要。”他说。
朱天宇表示,除了中国,全球各国的政策导向几乎都在扶持这种具有产业链话语权的小企业,因为各国都希望在全球的供应链当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定价权。而对于投资机构来说,当然也非常希望能够挖掘到这样的创业者和创业公司,可能规模不大,但会具有非常稳定的回报,“含金量”并不低。
实际上,在《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等中央文件中也不难发现,我国重点扶持的对象是那些在工业“四基”(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领域以及制造强国战略明确的十大重点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领域中,能够发挥“补短板”和“锻长板”作用的“专精特新”企业。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ACCEPT)常务副院长厉克奥博认为,过去,中国经济发展的注意力大多被大企业带走了。但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做大国内市场,就要打通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而这个过程中,“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将发挥重要作用。
“比如在医疗设备领域,虽然我们的大型企业在CT和核磁设备上基本可以实现自主可控和国产替代,但这些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所必需的显影剂,却完全依赖美国进口。而这类产品往往需要依靠中小企业去做,因为其市场需求很有限,根本养不出大企业。”厉克奥博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在新发展阶段重要的‘补短板’工作。”厉克奥博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