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内容创业的投资机会与估值逻辑
导语:2016年8月18日,iWorld2016数字世界博览会在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大幕,展会现场吸引了300多家展商、100多位业界领袖、500家媒体、10万余名普通观众、1万余名专业观众参与。作为大会的战略合作伙伴,思达派通过旗下思达派网(Startup-Partner.com)、创头条(Ctoutiao.com)等媒体资源,为大会提供报道支持。
会议上,IDG资本副总裁童晨分享了:“这一年来,IDG资本在一线‘内容投资’实战中研究判断出的新趋势。”
据IDG资本统计,内容创业从2014年开始爆发到现在,不管是创投机构还是创业公司都在持续不断增加。童晨表示,内容创业是一个最可以“以小博大”的领域,并且“内容消费升级”时代的到来也将会给创业者提供更多创业方向与机会,目前是内容创业空前利好的窗口期机会。
但据IDG资本观察,很多内容创业的垂直领域现在是没有一个所谓的“独立内容平台”。比如财经、母婴等,目前都没有看到头部品牌产生,更不要说“移动支付”的领域了。另外,童晨还提醒内容创业者,在以前的互联网的弱势的一些群体,很有可能在移动互联网逆袭。
而在童晨看来,相较其他领域,内容领域的投资有更灵活的退出方式。他表示,接下来IDG资本在电竞、影视、平台、垂直内容领域的各个阶段都会有所布局。
以下是演讲原文,思达派略作删减整理:
我在IDG资本做了4年,现在主要是负责泛娱乐领域的投资。我跟我的同事们大概一年累计看过几千份的BP,所以当主办方今年再次找我的时候,我主要还是跟大家聊聊:这一年来,IDG资本在一线‘内容投资’实战中研究判断出的新趋势。
首先,这是由我国经济环境驱动的,再加上总理号召的万众创业,内容创业领域也相对容易,所以创业者在“绝对数量”上一直是属于占比持续上升的。据IDG统计,今年在2016年上半年拿到投资的内容创业项目已经从原来的不到10%,增长至11%+,而且势头还在不断地往上增长。
为什么?因为在移动互联网下,占住用户时间就算是占住了很大的一部分商机。这几年内容创业的持续升温,我个人觉得跟微信本身的机制发生了一些变化是离不开的,包括微信里更好的支付方式等,都让内容创业“有利可图”。
内容创业其实是一个最可以“以小博大”的领域。比如,传奇影院是美国的一个很小的制片团队,但大家如果关注这个行业应该能够看到新闻,它今年被万达接近30亿美金的价格收购,收购的时候这个公司还不到30个人。
另外,内容为什么在2016年更加崛起?是因为2016年也出现了更好的“头部效应”。在一个产业里,头部的效应提升,整体上来讲这个产业的追随者就是更多。
而且,内容创业通过“生产成本和推广成本”相结合运营的模式,催生了一个空前利好的窗口期机会。因为现在比较机智的创业者,可以寻找到一些很好的推广机会,生产成本随着网络推广,包括生产硬件的价格的低廉,我觉得现在窗口期的机会应该是可以看到。
目前来看,我们面临着一个“内容消费升级”时代的到来,这也给很多的创业者提供了很多创业方向与机会。
“内容消费升级”带来了用户忠诚度的提升,实际上大家在关注不同的内容的时候,其实为了标榜自己,有的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有的人为了显示所谓的自己的群体的驱动性,这些都带来了用户忠诚度,用户忠诚度会更好的为这个内容付费。比如,现在的红包、打赏、订阅等都已经被大部分的用户所接受。
但据IDG的观察,很多的垂直领域现在是没有出现所谓的“独立的内容平台”,包括一些很老的内容平台。比方说财经、母婴这一类的品类,目前都没有看到所谓的头部品牌的产生,“移动支付”领域应该就不用提了。所以这里面还是有很多机会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内容消费升级”的过程中,以前的互联网弱势群体很有可能在移动互联网逆袭。
这是我们最近新提的概念。这个怎么讲呢?比方说我自己的父母,我的父母也许在互联网时代,大家可能更多的只是一个阅读者,因为在互联网大家既不容易打字评论,也不容易做更多的活动。但是相反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由于手机的私密性和手机更多交互方式和便携性,很有可能这波弱势群体在移动互联网迎来很强的逆袭机会。我们也看到很多的例子,做所谓的垂直人群,或者原来的互联网的弱势群体,现在都做得非常好。
我们看过的上千份BP当中聊过的大几百个创业人,发现很多人都会进入一些“误区”。比如,大家都了解VC想投什么。肯定还是投所谓的平台,因为平台才会有持续产生盈利的能力。但据我们观察,现在形成平台的机会并没有大家说的和想的那么简单,最主要还是百度、阿里、小米,这些大的公司在中国既可爱,又可恨。可恨的地方是说他们实在是太勤奋了,可爱的地方可能也是因为他们太勤奋了,在这当中给创业公司变成平台的机会可能不如大家想象的那么大。
另外,我们看到很多微信公众号也好,微博红人也好,大家所谓的今年有多少利润,大家来估值投。而事实上,在用户本身已经变为网红的情况下,他把自己原来的广告费变成公司的利润的形式,这可能会让公司进入一些误区。比如说一个人如果本身是一线明星,他免费给这家公司打广告,他打完广告转化出来的利润本来应该是他的广告费,现在算到公司的利润上,请问这个公司的利润大概该以多少倍的PE来估?
再比如,VR是一个很热的话题,但其实VR领域想做到真正的玩家门槛不低。硬件也好、内容的精细化程度也好,这个领域的制作门槛还是比较高的。
我们在投资时还经常会问到“用户如何运营”这个问题。做内容的人也好,公司也好,给我的“不变现”理由都是担心变现会伤了用户体验。但其实通过做游戏的思路来看,很多时候变现并不一定是伤你的真实用户的体现。变现一定会让用户量下降,但实际上流走的一部分很多是永远不会给你付费的一些用户,所以其实这也是需要大家去思考的一些问题。
因为内容领域的周期比较短,也就决定它可以在短时间得到利润。也因为有利润的存在,它的退出方式并不一定是原来VC一直期待的“单独上市”,它可能有更灵活的退出方式。
但内容创业对行业人也是挑战,天花板怎么突破,或者天花板之外的想像力,可能更应该是考验投资人的想像力的地方。我个人第一年的内容投资体会是:内容创业里有理想、有情怀的CEO确实非常多,跟他们做朋友是一种非常好的体验,哪怕我不投。
但实际上,IDG在电竞、影视、平台、垂直内容等都会有所布局,未来也会选择在这几个领域的各个阶段去投。
思达派(Startup-Partner.com)独家稿件,根据 iWorld2016“全球移动互联网开发创意大赛”活动现场IDG资本副总裁童晨演讲整理,转载请注明链接及出处。本文作者琥珀,微信:weimic,联系请戳:chenhongwei@startup-partn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