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只有到了资本的冬天,创业者才能正视这个问题。
只有到了资本的冬天,创业者才能正视这个问题。
但实际上,这应该是创业的起点——创业就是要赚钱。一旦用梦想和情怀来做掩饰,就让人怀疑背后的动机了。这就好比最近罗一笑的慈善事件一样,原本可能没有想法,只是帮朋友一个忙,没想到忽然双方都下不来台了。
创业直接说赚钱没有什么不好的。把这个事实作为创业的基础判断,才能时刻保持脑子清醒。有一个投资人就直言不讳:投资人之所以肯投资,一定是为了十倍百倍的回报。更何况,投资人背后还有LP,只有给他们更多的回报,VC才能持续运营下去。
2014年和2015年,我看到了好多“不知道做什么,就融资了然后创业了”的创业者,最后基本上一年多就草草收兵。只有在创业之前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创业才能称之为靠谱的创业。
因此,根据以终为始的原则,要把赚钱作为思考创业的核心问题,重新思考一下,作为创业者,怎样才能生存下去,怎样才能赚到钱。
好多人说,我只要圈住多少用户,然后自然有办法赚钱。说这句话的人,忽略了隐含的前提条件:只有在获取用户成本很低的创业者,才有资格说这句话。现在很多企业获取一个用户的成本几百块甚至几千块,但一个用户贡献的价值却很低。这样的创业怎么可能持续下去?
尤其是O2O启动烧钱模式以后,为了维持用户的增长,不断烧钱,我们可以想象停掉烧钱的后果;我们也可以看到想要赚钱的难度。这样的模式未来一定不可持续。无论是饿了么这样的独角兽,还是Uber这样的共享巨头,未来要么衰退,要么转型成可以持续的另外一种商业模式。
——很显然,当下的模式不可能维持。
因此,成长为独角兽与否,不是企业活下去的必然条件。赚钱、有现金流才是。
过去传统的商业基本上要先考虑清楚如何赚到钱才会进行创业;现在,在风险资本的推动下,大家可以为了某种构建以后才能完成的商业模式进行创业,探索全新商业模式的可能性。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不知道赚钱就很难生存。
创业者想清楚自己的生存模式:要么直接可以赚钱,要么拥有可以赚钱的“用户”。就像维基百科那种公益的网站,依靠募捐来生存,也是一种生存模式。如果想不清楚的话,风投即便偶尔大着胆子给你投了一笔钱,也会及时止损。
直接赚钱,这个模式比较容易理解,要么帮助用户增值,然后获取部分收益;要么帮助用户节省成本,或许收益;要么搭建平台,依靠广告等方式盈利;要么免费增值;或者直接收费。
拥有可以赚钱的“用户”,最后也是要回到“直接赚钱”的模式上去。只不过,在早期快速发展的时候,为了迅速扩大规模、为了打击竞争对手的出现,可以选择暂时不赚钱,而赢得大量用户。特殊情况下,也允许创业者在没想清楚怎么变现的情况下进行快速前进。但这种特殊情况,我更愿意理解为,创业者对外界投放的烟雾弹。
很多创业者声称还没有找出赚钱的方式,或者不急于找到商业模式。这其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赚钱,或者赚钱远远低于付出的成本;另一种是不想简单粗暴的赚钱,希望能够在不伤害用户体验的情况下去赚钱,所以暂时没有考虑。
举几个例子:
*谷歌。谷歌在上市之前一直声称不考虑盈利。但任何一个稍微具有理性的人都看到其蕴含的巨大的商业价值。他们存在很多方式的变现,只是在寻找最优雅的变现方式。
*京东。京东是一直亏损的范例。但实际上,京东的商业模式非常清晰:持续投入,优化供应链。而供应链的优化需要最多的产品销售才能实现。因此,刘强东的逻辑就非常简单:放弃短期利益,持续的基础设施投入。
我认为,一个优秀的创业者,应该在最开始的时候,就想清楚怎么赚钱。否则到了后面,想要突破就会变得非常艰难。
那么,你现在想清楚了吗?
本文首发思达派(startup-partner.com),作者:赵博思,邮箱:lizhigang@ctoutiao.com。思达派系创头条(Ctoutiao.com)旗下智库,专注成为创业者(Startup)的成长合伙人(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