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做ofo共享单车之前,戴威曾在单车领域做过四种尝试。
这几个月,ofo自行车火遍北京,虽然有人不看好共享单车项目,但一年多的时间,ofo连拿六轮融资是事实。
今天,“小饭桌青年创业者大会”在北京柏悦酒店举行。会上,对于为何能快速融资,ofo创始人戴威作了简单的分析。下面是戴威的讲话,创头条(Ctoutiao)略有整理:
我们一开始就想做关于自行车消费升级的事。最开始做的是自行车骑行旅游。从北京到天津骑一百公里,看起来不可能,但如果规划好是可以的,ofo的前一百名员工都可以做到。
针对这个,最早我们希望用户买两千多的自行车,跟着我们去做环台湾岛的骑行,但过程很不顺。我们总共拿了100万,前后试了四个方向,骑行旅游、高端自行车分期购买、高端自行车以租代买、高端二手自行车,基本上把汽车领域可能的事,在自行车上都试了,并且这些是同时做的,但一直不顺。
因为涉及到补贴之类,所以钱花的很快,到了2015年上半年就快没钱了,于是我们想再融资。
那时资本正疯狂,许多同学朋友都融了很多钱,我们五个都是北大的,也不能落后。融两千万吧,虽然我们当时用户量只有几千,但一两个月,融不来。
然后降到800到1200万,还是不成。最后融400、500万也行,依旧不成,我们都很崩溃。尤其最后合伙人告诉我,账上只剩下四百块了。
最后我们终于回归了自行车代步的本质。
我们当时为何融不到钱?
我当时看到了孙陶然写的《创业36条军规》,其中有一条:创业一定要找到真需求,而非伪需求,是need,不是want。
之前我们号召骑车环台湾,用12天的时间,完了可以吹一辈子牛逼。大家都说想去,但没一个去的。所以我就反思,之前那些是不是伪需求?能不能围绕出行这方面来做共享单车?
我们接了100万启动了。从去年9月7号上线,到今年12月6号,从当时融资100万人民币,到最近的1.32亿美金。这个过程中,我们有10亿多人民币融资,共六轮。
为什么资本最热时,我们一分钱拿不到,资本寒冬时,却好拿钱了?我一直在反思这个。
先看下数据吧,我们现在有300万多的用户,总计有4000多万单,累计5000多万公里,每天服务150万人次出行。目前只在北京和上海,将来广州、深圳都会有我们ofo。
这样来看,其实资本环境对创业者没影响,关键还是我们回归到了商业的本质,我们最早不卖200块的车,卖2000块的,我们非要做,结果前后8个月也搞不下来。后来我们还是去做出行了。
最近一年多我们之所以能快速发展,我认为有两个引擎:
一个是技术带来出行效率的提升。车是渗透率和普及率非常高的事物。中国有四亿辆自行车,加上电动车六亿辆。自行车存在于每个角落,但有很大资源错配,我想用车时,我的车不在身边,身边的车都不是我的。这样导致自行车使用效率下降。
之前中国有70%多的家庭有自行车,现在只有63%的家庭有。
短途出行一直是很困难的事。我们去三公里或20公里外的地方,用时可能是一样的。我们希望通过技术联接更多自行车,让中国4亿或6亿车都online。需要用车时就一定可以用。ofo诞生的第一天,目的就是做联接,不是生产车。
未来物联网有无限可能性。目前虽然大家对我们的机械锁有很多吐槽,但ofo现在是业内开锁成功率最高的公司。我们保证了用户在需要用车时,一定能打开一辆车,而不是扫码,然后出现各种技术故障之类。不过随着定位等技术的发展,2017年大家会看到ofo的电子锁。
另一个是共享经济模式的发展。共享经济带来自行车利用率的提升。现在私家自行车平均每天只使用5分钟,ofo平均每天使用78.4分钟,是16倍提升。而我们去年9月7号上线时,自行车都是北大师生共享出来的。现在我们是用所有权换使用权。未来,ofo希望号召全中国、全世界所有人都共享出自己的自行车,人们任何角落需要用车都可以用到。
我们为何最开始时做骑行旅游、分期、二手车交易都不成功?因为当时看似是消费升级,但实际上,消费升级升的不是价格,而是到用户的需求和痛点,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服务。人们原本一次性需要付这么多钱的,现在拆分成小份。两三百块买的自行车,便捷性能达到两三千块的提升。
不少人都把我们和摩拜相提并论,我认为我们间的合作大于竞争。
最后,我想对创业者说,今天是昨天的明天,时间把握在创业者手里,不要盲目、不要轻信,忘记估值,回到自己想到的事,回到商业本质。未来不靠预测,要自己创造出来。
本文首发思达派(startup-partner.com),作者李翘,邮箱ganhuo@startup-partner.com。思达派系创头条(Ctoutiao.com)旗下智库,专注成为创业者Startup的成长合伙人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