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我第一年犯了个大错误,就是太关注产品细节,不断改善交互层面、UI层面。改善产品是必要的,但改善细节只能带来非常缓慢的提升。你要改变的是当下最痛的点、大胆突破来寻找方向。
在去年匿名社交类应用兴起之前,秘密作为一个匿名倾述社区已经默默运营了三年时间,它的CEO张昊形容这是一个“缓慢发展”的产品,在完全没有花推广费的前提下自增长了500万注册用户。
即使在市场最喧嚣的时候,张昊都坚持做沉淀,他认为“做情感类方向本身就是件慢事情”,这期间自然有对有错,4月19日,在小饭桌创业公开课上,难得出席公开活动的张昊和现场桌友们分享了他创业三年来的“血泪”心得,还分享了他对匿名社交未来走向的看法。
在创业早期,主要有三个事情:找人、找方向、找钱。
先说找钱。
在融资速度上,我犯过很多错误,现在的环境真是时不我待。有人总说等自己产品、数据再好一点再去融钱,这是错误的,所有当下都是最好的时间,宁愿快速地失败也不要温水煮青蛙。
去年我有战略失误,没能及时适应市场环境,这就是融资带来的问题。去年的融资环境,好的情况是创业者更容易拿到钱,另一方面是使行业的创业成本都变高了,电商和游戏公司钱都比你多得太离谱了,但我们用那个钱获取用户很不划算。这时候你要准备更充足的弹药,不是说有好产品就能活到最后,除了产品好,运营也要好、推广也要好、钱要比别人多。因为聪明人很多,别人拿到钱你没拿到钱,在这个上面你就输了。
但这里面有很重要的一点,好产品是基础,钱可能能够维持一段时间用户增长,但完全靠钱是没办法存货的,比如在App Store刷榜,只能作为产品的一个引爆点,不可能作为长期增长的方法。
再说找方向。
创业是试错的过程,你不要害怕失败,更快的速度+更多的钱,给我们更多试错机会。创业不是让你锦上添花,更多时候是雪中送炭。比如我自己是产品型CEO,但我第一年犯了个大错误,也是很多初创企业的产品经理为犯的错误,就是太关注产品细节,不断改善交互层面、UI层面。
改善产品是必要的,但改善细节只能带来非常缓慢的提升,这时还是一个速度问题,你要改变的是当下最痛的点、寻找一些能给你带来传播的点、大胆突破来寻找方向,因为很多产品不是一开始的方向就对,但可以不断调整。
然后是找人。
第一年想去找最好的人其实很困难,你只能找你早期时候能够到的那些人,先做起来。甚至招实习生都很困难,这时你就要为他们提供背书、建立仪式感,比如尽量拿一线投资机构的资金,能给你好的背书。我们在拿到创新工场的天使投资之后,对我们招人其实起到了非常好的背书作用。
在具体面试的时候,你要考察智商、情商,我相信天道酬勤,但如果两个人一样勤奋,聪明人跑得会更快一些,对创业公司来说,你的每个人学习能力都要强。团队在变得越来越优质的时候,也就能吸引更多优秀的人进来,虽然一开始比较难,但这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首先不要仅仅为了创造个人价值而创业,创业真的是成功率1%的事情。我刚开始一直在想怎么把产品做的经济价值最大化、怎么融到更多钱……这个思路是错的,会有点扭曲,因为你不会去想怎么把用户需求满足最大化。
一开始要找对社会真正产生价值的东西,任何产品长期存在的意义就在一可以给这个社会带来一定积极价值,如果它不能做任何事情、只为满足个人需求,不可能做到很长远的状态。
其次,不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避免做不感兴趣的方向,这样才能把自己潜力最大化、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最后,不要因为害怕失败而过于谨慎。任何创业都是有窗口期的,错过这个窗口期可能那个机会就再也没有了。比如我自己,刚开始觉得想把事情做好,但又有很多顾虑,不希望自己第一次创业血本无归。有这个思路的话,脚步会特别谨慎,会特别害怕某一步走错,在产品的改动上也会特别小,不会做那种大跨步的动作。
其实创业不是1就是0,没有0.5,没有做成就是没有做成,只不过是把失败的路铺得更长一点。你要大胆试错找一些突破,找一些真正带给你产品快速增长的点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任何移动产品都有一种社区化或者社交化趋势,一种是移动工具的社区化,比如墨迹天气和大姨妈;一种是移动社区的社交化,比如糗事百科、Nice等。
社区和社交的区别在什么地方?社区像市集,以内容为重心;社交像街巷,以人为中心。用户的使用情况一般是工具少于社区、社区少于社交,更高活跃度意味着更高的用户黏性。但社交更多是短暂性行为,而社区会消费整片时间,人均总使用时长会增加。比如墨迹天气我一天打开一次就可以了,但如果有社区存在,活跃用户就会经常去看下、分享下,这样使用频次就会得到显著增加。
我们最早做的诉求是情感倾诉,完全规避社交,沉淀下来的都是情感内容,所以一直以来都是慢发展,即使有竞争对手也很慢,因为这个社区文化需要培养。
我们最近在做社交化转型,因为里面有80%的内容关于两性和情感,这些内容本身最适合男女之间破冰,而且过程很自然,比如一个女孩子讲述失恋故事,一个男孩子去关心她,很多用户通过我们平台形成了男女朋友关系。所以用户对社交的需求很强,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做社交转型。
但并不是所有产品只要做社区化或者社交化转型就能提高粘性,还是要符合自身产品情况,比如一些垂直社区可能不太适合做重度社交,因为大部分社交产品男性用户要远大于女性用户,就没办法形成资源的有效分配,如果想去做社交化的转型你必须控制你男女比例的均衡,否则活跃度可能会更差。
尤其是移动社区的社交化,必须契合你自己社区属性的一些社交共同点,有的垂直社区方向可能特别垂直,这样用户其实是一个群体,他们之间的社交需求更多是轻社交,不会是重社交,所以还是要结合自身的特点来判断。
*该文版权归属于小饭桌,请联系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