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看法 > 为什么“3.15”对“互联网+”的伤害值没那么大?

为什么“3.15”对“互联网+”的伤害值没那么大?

导语:成为牛逼公司、高手中的高手,并不止看实力,也要是看应对问题和挑战能力。

央视曝光“饿了么”之后,所看到的大多数用户的反馈还是“该吃还得吃”。稍微谨慎一点的会说,那点餐时选可靠一点的餐厅吧。

总之,几乎没看到对“饿了么”的负面品牌影响有多大。食品安全卫生毕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跟假货问题一样,大众心里有数。但另一方面,“饿了么”在公关微操方面值得商榷,比如关于“充值”的调侃言论虽然出自认证个人,但其实应该避免的。

这和传统经济时代所看的有所不一样。常见的场景是,一个消费品牌,因“3.15”曝光,第二天开始商品销售不动或全部下架,各地工商开始介入,几个月内处于半瘫状态。

反观近几年曝光的互联网平台,“3.15”的杀伤力没有想象的那么大,曝光后企业受到一定影响,但很快恢复元气。一是企业基本做到了1-2小时快速反应、姿态正确、处理得当;二是社交媒体高度发达,报道一出,各种不同声音随之而来,不会群体性盲从和一边倒;另外,互联网公司自身的效率以及快速迭代能力还是比较强的,这也有助于他们顺利度过危机。

深层次上,还是回到消费本身:一是新兴业态瞄准的更多是“刚需”,什么是刚需,即便你知道房价虚高你也要买,就算外卖味道不好也不够卫生,但你没办法也没有更好选择,只能是它,这就是刚需。其次是极大的便捷(价值),相比冒着大风到路边小店小摊吃和外卖,很多人必然选择后者,体验改善不止一点点,这是它的群众基础。

此外从认知上,如上所说,如今大众已明白,一些问题根源在于社会的监管体系,而不是单一平台或商家的问题。除了问题,从法律追责的角度,权责相对容易厘清。

昨天提到,被“3.15”曝光对创业公司来说是一个“成人礼”,这一说法得到不少朋友的认可。其实换个角度看,这何尝不是一次巨大的品牌露出!

很多创业公司努力了数年,广告、市场、公关投入不少,品牌只达到某个量级,但“3.15”晚会的曝光(虽然是负面的)却能放大到数倍甚至数十倍的量级,达到他们一直抵达不到的庞大线下人群。如果问题不致命并处理得当,加上上述的“刚需”“便捷”“体验提升”等因素,危和机还存在转化的可能。

比如,虽然外部数据各有分歧,但车易拍的行业地位算是坐实了,比众多友商投了大量广告都管用,尤其是影响大众心里认知层面。

当然,这样说是让大家换个角度看问题,被曝光毕竟因为它们存在有违用户利益和公众价值观的地方。对于野蛮生长的创业公司来说,正视问题,善于借助公众监督之力推动内部管理升级,不失为好事一桩。

从战场活下来的都是牛人。成为牛逼公司、高手中的高手,并不止看实力,也要是看应对问题和挑战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这对成长的小巨头们,就是一场成人礼。

思达派(Startup-Partner.com)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链接及出处。本文作者达叔,系思达派联合创始人,资深公关专家。

点赞0
收藏1
达叔
达叔
用户评论
游客
发布
©2021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京ICP备15013664号-1
登录 注册
登录
完成注册

快捷登录

请激活账号

为了能正常使用网站的评论、编辑功能及以后陆续为用户提供的其他产品,请激活账号。

您的注册邮箱: 修改

重新发送激活邮件 进入我的邮箱

如果您没有收到激活邮件,请注意检查垃圾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