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只有更专注创业者办公服务和生态圈的联合办公空间才能笑到最后。
一拥而上的抢滩圈地,和美国联合办公的初期发展阶段类似。到了洗牌阶段,大多数要么被市场淘汰要么走向销声匿迹,少数如WeWork、YC等则成长为行业巨头。
目前,国内比较典型的一批联合办公空间运营商已经开始加快了全国布局的脚步。WE+联合办公空间联合创始人何善恒告诉思达派(Startup-Partner.com)小编,只有更专注创业者办公服务和生态圈的联合办公空间才能笑到最后。
针对不同目标客户需求个性定制
开放式的办公场所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创业企业或自由创业者。
对很多人来说,在这样的地方工作会失去独立空间的私密性以及对自由的要求。但联合办公空间打造出的配套服务对不少创业者依然有非常强大的吸引力。
何善恒介绍说,WE+以联合办公空间为载体,以人为本,共享经济为核心,打造融合创业者、创投基金、创业教育、创业服务四部分的创业生态圈,因此目标客户是中小微型企业,30人以下的团队,他们推崇个性化,更愿意在配套完备的城市中心工作。
WE+联合办公通过“中心开花”的模式,通过和上实发展、上实医药、临港集团、凯雷集团等合作获取优质地段的存量物业进行改造,既解决了创业者衣食住行,也将联合办公形式和生态社区的概念融合进入写字楼。
“进入一个新的市场时,先调研目标群体的类型,北上广、杭州、青岛等各个城市,环境不同,人群需求也不同”何善恒说,“WE+社区应该是一个定制化产品,为空间里主要的社群打造出个性化空间。”
在这个理念下,在各个城市,甚至一个城市的不同区域的WE+联合办公空间都有个性化的标签和社区主题定位。WE+可以在上海新天地打造彩虹空间,也可以将北京三元桥的地面一整层开放给所有团队作为共享空间,以此为纽带实现人和人的链接。在杭州大运河区域,为倡导开放和透明的工作文化,会议室和工作区采用了大片的玻璃结构。
何善恒表示:“这些城市的联合办公空间不是独立的。WE+不仅提供办公空间,更多的是打造人与人相处的环境,为企业提供一种资源的配送、对接,帮助企业一同成长。”
例如在杭州WE+,合作伙伴细分后涵盖了建筑及工程类设计、平面及工业设计、法务、财务及金融投资类、媒体、策划及市场推广等多个领域。客户利用WE+的App、微信群或是通过WE+线下的团队等渠道将所需要的资源进行对接和调配。
开放办公如何打破隔阂?
虽然中国人常说:志同则道合。道不同,不相为谋。
但在美国生活了多年的何善恒看来,入驻WE+唯一门槛就是“主动与大家分享”,空间运营商会在短期内对新入驻团队进行考核筛选,看团队能否对WE+的生态圈产生良性帮助。“合作伙伴跟朋友,是每一个创业者最需要的”何善恒说。
那么入驻团队在WE+如何去打破人与人、人与公司、公司与公司之间隔离的状态?
答案是信任、需求和环境。
1.改变人与人之间消极冷漠的思想和关系,信任是最基础的条件。有了信任才有未来的关系建立与协作。
2.需要创业者有拓展社交圈及商业往来的实际需求,从而寻找能与之合作而且有共同目标和价值观的伙伴。
3.空间运营商在对联合办公空间的设计中,营造出方便沟通与交流的环境氛围。
WE+每周都推出丰富的空间活动,用开放的交流环境,搭建活跃的社区氛围,满足空间团队人际关系的拓展和公司业务的发展。在以实体办公空间为基础的线下社群,WE+也在使用新型互联网社交app,打造更大范围、功能更多样的线上社群。
在WE+的手机应用上,会员们可以预定会议室及蓝牙开门外,还可以发起并参与各种活动,以制造进一步合作的机会;同时,app还有类似微信的通讯功能,添加其它WE+会员,或者建立群聊等。
形成生态圈才是出路
能迅速适应市场决定了创业者能走多远,对于联合办公也是一样。近年联合办公空间在中国蔓延发展,模式也在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出现了纯粹的联合办公、孵化器型联合办公、创投类联合办公、培育型的联合办公多种方式。
从运营模式上看,大都以低价租赁闲置物业,经改造后对外招租,收取租金差价,并为入驻创业团队提供运营管理、增值服务、空间服务等。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还要建立自己生态圈,能使入驻创业公司和联合办公空间都能够取得良性发展,这将是未来We+的经营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
何善恒介绍,WE+的生态圈建设包括了四个方面:
1.产品生态圈。包括智能空间、智能硬件、产品研发中心、社交平台等。
2.服务生态圈。包括数据平台、媒体资源等。
3.投资生态圈。包括WE+母基金、优质入驻团队等。
4.WE+管理输出,即把WE+一整套管理体系和经验进行合作输出。
“既然我现在是‘二房东’,那我就要先把‘二房东’的事情做好,让用户愿意为这个‘二房东’去买单”何善恒笑称。据他透露,在2016年,WE+计划在全国布局30-40个办公空间,未来三年预计形成超过10万人的线上平台。